首页 >> 电动切割机

产能过剩地方债等风险指向体制改革瓶模具

时间:2022/07/13 15:33:11 编辑:

产能过剩地方债等风险指向体制改革

产能过剩地方债等风险指向体制改革2013-11-06 14:56:52 来源:南风窗分享到:不管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对经济增长态度的迥异,还是投资依赖症的难题,以及楼市泡沫、产能过剩、影子银行、地方债务等风险,无不指向中国经济背后的深层问题, 也即体制改革。

三季度中国GDP增速反弹至7.8%,这使得中国政府完成全年经济增长7.5%的目标几乎无忧,至少从数字上看起来是如此。10月汇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初值为50.9,达到7个月来最高,也支撑经济稳固回升的势头。乐观者认为,中央新政开始奏效,改革信号释放了市场活力,经济回升有望开启经济增长新周期。但市场上也出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不少人士认为,经济回升可能只是虚弱的反弹,复苏态势并不健康,仍是政府“微刺激”下的基建投资推动,掩盖不了中国经济的潜在风险。在笔者看来,目前中国经济转型在路上,短期无忧,中长期多虑,经济反弹后劲不能再依赖政府投资驱动,否则经济的反弹可能就难以摆脱昙花一现的忧虑。而各界期待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能否通过改革发力来助中国经济“爬坡过坎”,将是新一轮经济周期开启的关键所在。

经济回升之虑

目前市场对中国经济反弹的担忧,实质是争议中国经济增长的后劲足不足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三大方面。

一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态度迥异。针对前三季度的中国经济形势,国家统计局的表态是:“经济继续上行确实有些压力,但是总体来讲,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运行是一个大概率事件。”此前,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尼巴厘岛出席APEC峰会时称,“我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中国经济基本面是好的,一切都在预料之中,没有什么意外发生。中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是主动调控的结果,中国不再简单以GDP增长率论英雄。”尽管中央总体唱好国家经济数据,今年经济“底线思维”的忧虑可以不要再担心了,但地方政府普遍担忧经济下滑,这与过去“中央担忧、地方报喜”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是投资依赖症仍未摆脱。大上快上项目仍是各地拉动经济增长的首选,靠铁路、地铁、房地产等投资拉动仍占大头,中国政府试图通过结构调整引导经济再平衡的努力尚未看到实质性效果。前9个月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55.8%,而消费只有45.9%,净出口却形成了1.7%的拖累。实际上,政府投资热潮并未退烧。从目前地方披露的信息来看,城际铁路将在四季度有一波大的开工潮和竣工潮。而四季度铁总突击花钱在即,铁路建设井喷也或将是大概率事件。近日四川推地方最大投资计划,两年高达4.26万亿;而福建版四万亿也曝光,总投资约3.95万亿。地方政府如此投资拼盘,让新一轮投资热潮又有了很大的想象空间。投资热潮的背后,地方债务形势却并不乐观。最新的渣打银行[微博]报告中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达24万亿元,约占GDP的四成,约为2010年官方估算值的两倍,部分城商银行可能会倒闭。

三是楼市泡沫、产能过剩、影子银行、地方债务等风险始终没有远行。以楼市为例,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房地产再调控的预期下,目前房地产市场的信号趋于混乱。在大户型或豪宅出现抛售套现的同时,房价快速上涨仍在“进行中”,千人抢房潮又在涌现。70个大中城市房价数据显示,69城房价同比上涨,而住房租金持续上涨却凸显房屋租赁市场供需的失衡,北京连续上涨52个月,广州连涨48个月,深圳连涨51个月。按照两个国际上最常用的标准,中国楼市泡沫极为严重:一线城市的房价收入比已经普遍在25倍以上,而房产的售价与月租价之比也普遍达到了500~600倍,甚至出现了超过800倍的。很显然,楼市转型将是中国经济转型的一道坎。现在各界形成了一些共识,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房地产长效机制的面世将是大概率事件,但楼市泡沫仍是经济的一大风险。除了楼市,产能过剩、影子银行、地方债务等风险都是难以回避的敏感问题。 浏览:1707

体制顽疾之忧

不管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对经济增长态度的迥异,还是投资依赖症的难题,以及楼市泡沫、产能过剩、影子银行、地方债务等风险,无不指向中国经济背后的深层问题—体制改革。体制改革进程中的阻碍,已成为中国新一轮经济周期的绊脚石。习近平主席在10月7日的第21次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闭幕演讲中大谈改革,称改革是“难啃的硬骨头”,涉及重大利益关系调整,中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与深水区。

近日李克强总理用“骑自行车”来比喻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稳”不意味着不动,“不动就会像骑自行车,会摔下来,所以我们要稳中求进,稳中有为”。三季度经济增长回升背后,中国经济可谓不悲观,但中长期也不乐观。事实上,中国经济增长短期走势已经不是什么问题,四季度的经济数据差不到哪里去。国务院最新发布的公告也显示对全年稳增长目标信心十足,“尽管面临不少风险和挑战,中国仍有条件、有能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但中长期的经济回升并非板上钉钉,新一轮经济周期还差临门一脚。实际上,经济的深层顽疾阻碍了经济增长的活力,可能让中国经济失足,这也是中长期经济增长的潜力所在。而要破解这些体制顽疾,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新政发力将是关键。

习近平主席在APEC会议上的讲话释放了信号:“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当前各界纷纷猜测重点改革领域如何出手,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总体设计已初露端倪。据有关媒体报道,从前期调研和政策制定看,当前谋划的新一轮改革可能包括两大类,一类是重点在拉动内需、稳定增长方面发挥作用,发挥短期效应的改革,包括收入分配改革、城镇化改革、资源型产品价格改革;另一类改革,则是着眼于长期的体制机制性问题,真正通过调结构、转方式来增强社会整体效益的改革。这些改革包括,下放实质性的行政审批和行政许可权限,推动金融领域的改革创新,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等。日前中国官方智囊机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也首次向社会公开了其为十八届三中全会提交的“383”改革方案总报告全文,勾勒出一幅改革路线图。

期待改革发力

目前,国人对即将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政策走向万分嘱目。国家主席习近平10月23日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顾问委员会海外委员时表示:“我们将在三中全会上就改革问题作出总体部署。”此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9月10日在大连同出席第七届夏季达沃斯论坛的中外企业家代表举行对话交流时强调,“用壮士断腕的决心继续改革”。而10月18日~22日李克强总理更是5天3次高频率地总结改革、强调改革、部署改革,为三中全会造势。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10月26日在第九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开幕式上强调:下个月即将召开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将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问题。这一轮改革范围之广,力度之大,都将是空前的,必将强有力地推动大陆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刻变革,促进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而原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日前更是用16个字对即将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了一个描述—“回应预期,喜出望外,活力大增,股市飙升”。 浏览:1707

在笔者看来,楼市转型、产能过剩等问题将是考验十八届三中全会经济改革药方是否深化的关键,也是中国新一轮经济周期启动的潜在推动力。

首先是土地财税捆绑下的楼市能否转型升级。10月14日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之一的罗伯特·席勒直言中国房地产泡沫严重,但房价大幅上涨的情况是不买泡沫论的账。中国特色的楼市能否转型升级,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打造。新一届领导人自今年3月份上任以来,并没有对楼市调控推出实质性的重大政策,也未对目前的高房价做出什么评论。外界的预期是,中央正酝酿新一轮楼市调控新思维,或会采取釜底抽薪之法来对楼市进行改革,涉及楼市背后的土地、税收及体制方面。从目前楼市调控转型升级的方向看,可能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楼市调控将会由短变长,建立楼市调控长效机制;第二,楼市调控将由单纯的调控转为改革,楼市改革不是就楼市谈楼市,而是跟土地制度、财税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进行联动,实际上土地、财税和收入分配等制度的改革力度是否成为一大亮点,将是关系到楼市转型升级的关键;第三,楼市调控将会由横向变纵深,不仅仅依靠横向调控主导的经济手段,把“楼市反腐败”这个政治问题提高到足够高的高度也将是楼市调控的一张黄牌。

其次是产能过剩能否抑制。国务院10月印发《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对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1320, -8.00, -0.60%)、船舶等五大行业严重产能过剩制定了新的目标和要求,并指出这是当前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不过从过往的情况看,中央政府一次次祭出抑制产能过剩的“铁腕政策”,但这些武器最终都并未实质性奏效,导致“越治理越过剩”的尴尬局面。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国家主席习近平曾4次批示化解产能过剩,但地方大量项目上马的现象仍屡禁不绝。在最新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要求扭转政令不畅的“堰塞湖”现象,四季度更大力度促改革调结构。但“项目不赚钱,圈地挣大钱”的怪圈能否打破,关键在于政府与市场的边界要界定清楚,政府文件不能和市场“掰手腕”,否则只能造成产能过剩的加剧,市场秩序的混乱。这需要从体制上下功夫,倘若不改变目前政府投资主导的发展模式,以政府之手来替代市场之手,那么地方投资竞赛也就不会戛然而止。

上一篇:吴敬琏:改革正处在很重要关头下一篇:化解地方债风险要约束地方政府之手

吃什么可提高精子活力

腰肌劳损

腱鞘炎疼痛可以贴药膏吗

腰肌劳损贴什么膏药好

止痛膏药什么品牌最好

相关资讯